叮咚這次,是第二回參加陽管處和台博館,所合辦的”102年4-6月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育系列大眾講座”。
叮咚依舊沒有拍什麼拍照,也沒有錄音。
加上授課吳海音副教授也沒有什麼文字簡報,大都以圖片來敍述說明。
所以叮咚便把吸受到的言詞,盡力變為我自己的話語,記錄下來。
用以警惕自己,尊重自然界各個物種,即使他們數量變多了,也是要取得一種人類與自然界的平衡點。

 



↑這回講座是排定假日的時間,感謝老爺的體諒,叮咚才有機會前去聽講座.
主題很有趣: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?以台灣獮猴為例.
所以跟老爺請假的理由就是:『我要去聽有關於你的講座,才能知道如何和你相處.』呵~

一早來到228公園,其實滿有壓力的。
因為H7N9的因素,叮咚走進園裡看到那三不五時不怕人的鴿子出現,就不自覺得不舒服起來。
哎喲!一早太趕的出門,忘了帶口罩。
不然目前到公共場合,最好還是帶個口罩比較安心,對人也比較有禮貎。



↑假日早上的講座,參與的民眾並沒有我想像中來得多.
雖然如此,但依舊每位都有的問卷單,以及提供五份給現場有獎徵答的獎品。


↑這回講題,請到的是東華大學的吳海音副教授.
她生動活潑的圖片解說,取代了呆板的文字條例說明.讓我很有興趣聽她的講座.

以下是講座內容的重點,可能有點文章不流暢或字體打錯,敬請大家多多包含,見諒。

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?以台灣獮猴為例!
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吳海音副教授 20130428
  • 利用養寵物的過程,去了解動物生態。
  • 台灣獮猴,待不住狹小的空間,更待不住人文的空間,他都會想辦法逃脫。
  • 台北市很有趣,只要把台北市翻過來倒一倒,被人棄養的動物,都可以組成一個動物園。(表示稀奇古怪的寵物/動物都可以看得到)
  • 一個野生動物不管養多久,都有許多未知的意外發生,即使該寵物經由人豢養後很乖,但還是一樣會有野性。
  • 對於動物保有浪漫想法是不錯,但其實是 動物的本能的反應,並非是動物本身有浪漫思緒。
  • 野生動物本身生存在野外就是件不容易的事,尤其待在人文空間裡,更是如此。
  • 野生動物會有兇猛反應,有可能只是他害怕的偽裝。其實他沒原因,是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的。
  • 鴿子數量多,造成的問題也多。因為寄生蟲及真菌,寄生在鴿糞裡,所以很容易造成疾病的傳染。還有其他像羽毛及糞便,造成環境污染的困擾。
  • 吳海音副教授在民國74年(1985年)寫論文時,剛好是台灣獮猴保育法開始施行之時。她從墾丁一個小族群9隻台灣獮猴開始,因為那時的台灣獮猴很有野性,怕生人也不會主動和人類接觸。所以非常有警覺性,讓吳副教授花了快一年的時間,才讓猴群勉強接受她的出現以及搔擾。吳副教授發現,猴群除了愛吃果子之外,還會吃樹葉(樹幹)間的昆蟲,也會吃樹的嫩葉。
  • 台灣獮猴是社會性的群聚生活在一起,但也是會有落單或是被孤立的個體。但通常在作警戒的猴子,有可能是被孤立的個體,為表示自己也是有能力保護猴群的猴子,故主動表現出威嚇警戒的動作。
  • 台灣獮猴是在秋季發情的。所以在秋季,更容易出現爆衝或異於平常的行為。
  • 小猴子其實是很皮很野,而且很吵雜的。若只是想要接近小猴子觀賞或是拍照,母猴就會特別警張且出現威嚇動作。
  • 群眾會主動餵食台灣獮猴的情形,其實在台灣各地都有:
    1.         高雄柴山
    2.         台東東河
    3.         彰化八卦山
  • 餵食的原因有:
    1.         因台灣獮猴不斷搔擾當地農民所種植的農產,故主動餵養,以減少農產被吃食的機會。(起初的原因)
    2.         有人是看猴子可愛,忍不住的餵食。
    3.         有人想和猴子相處或拍照留念,所以餵食。
    4.         更有人刻意餵食,以招猴集中一起,成為觀光景點。(ex:東河橋)
    猴群的觀光景點產生,又會造成猴群去吃食當地農民所辛苦種植的農產。其實本意只是單純想減少農產的損失,卻最後演變為人為刻意營造的觀光景點,郤又間接造成農害損失。其實這其中的主因,人類多少也要思考一下造成這樣惡性循環的解決方案。
  • 有人會好心用食物來餵食台灣獮猴,又會用人類教養小孩的方式教育台灣獮猴,這對台灣獮猴來講,是好或壞?
    加上有人是好意餵食,卻有人故意用食物誘餌獮猴再逗弄他。使獮猴分不清楚,拿食物來餵他的人是好或壞而造成不必要的混亂。例如:他會記得上次穿紅色衣服的人餵他吃食物卻又打他,那他下回看到穿紅衣的人,就會不理會或主動攻擊穿紅衣的人。
  • 人類餵食久後產生的結果:
    1.         猴子地位高,食物獨占。肥胖、毛髮脫落。(無法長期監控血壓、血脂等檢查)。
    2.         猴子地位低,食物搶不到,或因爭食而受傷、死亡。很多幼猴會在這時被棄在一旁沒猴照顧。
    3.         近期觀察到母猴懷孕後,產出的幼猴會有死胎的情形。
    4.         吃久人類的食物,猴子也開始喜愛人類帶來餵食的食物。若要不到,就主動從遊客的背包裡尋找食物。但往往在攀爬時,最容易發生抓受遊客事件。還有猴子對於先前攻擊或逗弄他的人類,有即有的印象,而主動攻擊現象。
  • 東河橋,逐漸變成一個觀光景點。
    除了人為餵食之外,連鄉公所也會提供場地,建設賞猴專區,讓遊客就近觀賞猴群,以便拍照和餵食。
  • 起初東河橋那一帶,是農民將賣相不佳的農產品,賣給來看猴子的遊客去餵猴子。但十多年,猴子懂得什麼能吃,什麼好吃,又發現別處也有類似相同的食物,便會到處去覓食。
    由本來的小群
    變成鄉鎮群體式的覓食→
    進而再變成搔擾當地零星的農田(人力不足,所以能輕易搶食)
    害得農產賣相不好又賣不出去只好再又賣給觀光客去餵猴子
    猴子吃不夠又去農地搶食((惡性循環))。
  •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,只要農民將果實套袋,反而吸引猴群的注意。
  • 防治猴子的攻擊,方式有:
    1.         架高網、或是架電網。高網也有可能被掀開,而電網成本較高,但最為有效果。
    2.         距望界線十尺內不種果樹,將土地弄的平整光滑,會讓猴群不敢或不能輕易跳進果樹園裡。
  • 電網除了成本高之外,也曾傳出電到行動緩慢的老人家,或是不同族群的動物妄死,例如:鳥類,或其他哺乳類小動物。
  • 以上的事情,不止台灣獮猴才會發生,其他種類的動物也有發生類似似數量變多的問題。
    只是因為台灣獮猴習性和人類相似,也最接近人類的生活範圍,也是20.30年開始立法保護野生動物法案的第一波動物,現今才會覺得台灣獮猴氾濫的問題很嚴重。
  • 目前山羌的數量也和台灣獮猴差不多,只是山羌不會像猴子一樣搶食、吵鬧。野生山羌生存的範圍,也較偏離人類生活的範圍。只是怕未來數量一多,就怕會提升獵人上山打獵採野味的機率。
  • 水鹿,也變得很多。
    常聽爬山的山友說,有時野外露營時,常會有水鹿跑出來咬背包的情形發生。因為水鹿喜歡吃被人淋尿的植物,所以更有人組團一起集尿來吸引水鹿的到來。但不要以為水鹿不會造成什麼違害,但己傳出有種殖在高山地區的高冷蔬菜-高麗菜,被水鹿啃咬的情形。
  • 陽明山公園也出現過水鹿的蹤跡。未來在陽明山公路行車時,都要小心,因為有可能會去撞到水鹿。(體型很大)。
  • 山豬,也會造成農地危害。(山豬會挖土)
    但經由調查發現,其實山豬在山區的數量並沒有增加的驅勢。大家在山區發現的山豬,有可能是外來混種的山豬後,不小心跑到野外的山豬。
  • 黃猴貂,在台灣山區也逐漸增加的驅勢。
    主因是他的體型雖大,但毛色美麗又聰明不怕人,很受大家的喜愛。
    但因為山羌的增加,而吃山羌的黃猴貂也有增加的驅勢。
  • 以上動物數量的增加,表示食肉目動物網愈來愈建全。
  • 台灣黑熊也逐漸在步道出現,屆時我們又要怎麼應對呢?
  • 梅花鹿在墾丁、綠島也逐漸變多。雖然吸引人潮,增加觀光效應。卻因為數量過多,卻產生食物不足餓死的個案。這樣對梅花鹿是對的嗎?
  • 在花蓮地區推行,公私田的營造,不用農藥,肥料用自然的耕作方式。讓野生動物吃一部份,農民採收一部份。
  • 但這樣的自然耕作,有時也產生一些的問題。像玉米的田地,把較低的玉米留給環頸鴙吃,但有時環頸鴙吃太多,把玉米啃咬的只剩一半,玉米的賣相不佳,農產量減少很多。
  • 目前只能遇問題,再來解決問題。希望能和自然界取得一個和諧的平衡點。
  • 改變人為耕作方式環頸鴙來環頸鴙變多農作物減產→人為去驅趕人力不足問題還是存在。目前改變的辦法如下:
    1.         將公田改為水田:因環頸鴙不愛踩水。
    2.         將作物高度提高。EX:將玉米產果的高度提高,讓環頸鴙不易吃到,改去吃公田的食物。
  •  野放(放生)放生又生不了,產生了其他問題。
  • 保育類“霧社血斑天牛”保育問題,因為近年來大家瘋櫻花,而霧社血斑天牛幼蟲喜愛居住在櫻花樹裡,造成山櫻花生病,但天牛變多了。未來是否天牛會去影響到其他林種呢?這還有待觀察。
  • 與野生動物的相處之道:
    了解
    尊重保育(而不是保護/愛護的心態)
    生態系族群個體:這意指對單一個體的親密餵食相處,不如尊重更多的 個體,不私愛餵養。進而了解各族群習性,和他們相處,才不會影響了整個生態系。
  • 陽明山的野狗要處理,都會通報台北市政府或新北市政府後才能處理。所以看到野狗想要通報,只要跟清潔隊通報,就會有人去處理野狗。
  • 遇到野狗如何自保?
    因為狗會欺負怕狗的人,只要狗感覺出你害怕,狗反而更會得寸進尺。只要保持正面,先聲奪人,狗狗就會知難而退。
  • 大屯山區種橘子的農家說:因為陽明山保育的太好,台灣獮猴會吃橘子樹頂部的橘子,而橘子樹底部的橘子則會被山豬吃掉,所剩的橘子更是少之又少,怎麼處理最好?
    吳副教授回答:最好的處理方法是架電網,雖耗本耗工,又要人時常去維護,但對於山豬或台灣獮猴,多少有嚇阻的功能。
  • 擎天崗的水牛是否有在控管?
    當初和縣市政府有個農業機制在,所有水牛都有串鼻環來控管,但現在雖然機制己無,但對於管理水牛的管理員,自己也不清楚牛隻的數量。但能確定的是,有控管的水牛都有鼻環。沒串鼻環的牛,就可能是在野外繁殖出來的牛。所以在擎天崗看到沒有串鼻環的水牛,多少具有野生,請大家多小心個人自身安全。
  • 今天之所以會舉辦這個議題,主要也是因為陽明山國家公園是遊客最容易親近的國家公園。帶給陽明山國家公園裡的野生動物,衝突是最直接也是最密切的。所以對於這樣的議題,是刻不容緩的。尤其目前己經記錄到紗帽山的台灣獮猴數量也有增多的現象。所以希望辦這樣的講座,能讓大眾明白,餵食野生動物(單一個體)不是對野生動物有善意的念,反而會結出惡意的果

    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叮咚 的頭像
    小叮咚

    叮咚的小天地

    小叮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